中國地質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一級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
學?,F有21個學院,69個本科專業,涉及12個學科門類中的8個,包括:理學13個,工學35個,管理學9個,法學2個,教育學1個,經濟學2個,文學2個,藝術學5個。地球科學領域的主干或相關專業達26個,占全校專業總數的近40%。學校已有地質學等34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工商管理等17個專業獲批省級一本科專業建設點。軟件工程、測繪工程等7個專業通過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學校擁有唐輝明教授、龔一鳴教授等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馬昌前教授等省級教學名師11人。建有周口店野外地質實踐中心、固體礦產勘查實驗教學中心、地質學實驗教學中心等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7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等國家級實踐育人平臺,建有70余個校外產學研基地、19個實驗教學中心、306個本科教學實驗室等各級各類實踐平臺。建有“3S技術地學應用基地”“鉆探新技術搖籃”“應用地球物理基地”等大學生科研訓練平臺,以及國家級創新型孵化器、科技部眾創空間、湖北省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平臺。擁有“地史學”等17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古生物學”等15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地質災害預測與防治”等5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周口店野外地質教學”等6門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勘查地球物理”等11門國家級線下一流課程、“結晶學及礦物學”等3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大冶鐵礦礦床學虛擬實習”1門虛擬仿真一流課程;還有52門省級精品課程、25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8門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43門省級一流課程;還有《巖石學(第二版)》等8種國家級規劃教材
學?,F有本科生18214人,擁有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等兩個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擁有國家地質學理科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土資源部地質工科人才培養基地,開展了未來技術學院、李四光計劃、李四光學院、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建有空間信息實驗班、土地資源管理實驗班等30多個人才培養改革試點。
學校堅持弘揚“艱苦樸素,求真務實”校訓精神,堅持弘揚“嚴在地大”的校風學風,著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品德高尚、基礎厚實、專業精深、知行合一”的高素質人才。學校以提高辦學質量為中心,推進“跨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教學與科研實踐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升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學校本科人才培養逐步形成了“同心同向”的大思政體系、“品學兼修”的大教學體系、“知行合一”的大實踐體系、“勇攀高峰”的大體育體系和“潤物無聲”的大文化體系。
學校建設“一體化、專業化、信息化、平臺化”發展型地大特色的大思政體系,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踐行“大德育”工作理念,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培養“一流本科”人才和卓越研究生人才為主題,以服務支持學生學習、學術為主線,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促進“嚴在地大”卓越學風建設、完善學生工作“T字”布局和“一體兩翼”模式,推進學生工作深度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強化內聯外合、學團融通、本研銜接,協同推進本科人才培養科學發展。
重視實踐教學是我校的優良傳統與教學特色。學校野外實踐教學育人成效獨樹一幟,1954年建立周口店實習站,2006年秭歸實習基地正式投入使用,學校形成北戴河、周口店、秭歸三大實習基地。周口店野外教學基地走出了30多位院士,已經成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理科野外實踐教育共享平臺成員基地”、“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被譽為“地質工程師的搖籃”,秭歸基地獲批“國家級理科野外實踐教育共享平臺成員基地”。
建校70余年,一大批人才脫穎而出,成為各行各業的頂梁柱。如中石化總裁馬永生院士、北京奧運主場館“鳥巢”總工程師李久林、周大生珠寶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宗文等。學校畢業生分布廣泛,特色鮮明,特別是“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成為畢業生建功立業的日益明顯的使命選擇。優秀畢業生事跡和典型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等諸多媒體多次報道學校畢業生樂于奉獻、扎根西部基層的感人事跡和先進典型,展現了畢業生服務社會、建功立業、敢于擔當的良好形象。